本文目录一览:
设计规范包括:
(1)《室外给给水设计规范》
(GB 50013-2006)
(2)《室外给排水设计规范》
(GB 50014-2006)
(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 50069-2002)
(4)《给水排水工程钢筋混凝土水池结构设计规范》(CECS 138-2002)
⑴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度多为3050m池宽多为510m沉淀区有效水深一般不超过3m多为2.53.0m。为保证水流在池内的均匀分布一般长宽比不小于4:1长深比为82。
⑵采用机械刮泥时在沉淀池的进水端设有污泥斗 池底的纵向污泥斗坡度不能小于0.01一般为0.010.02。刮泥机的行进速度不能大于1.2m/min般为0.60.9m/min
⑶平流式沉淀池作为初沉池时表面负荷为13m3/(m2?h)最大水平流速为7mm/s作为二沉池时最大水平流速为5mm/s。
⑷入口要有整流措施常用的入流方式有溢流堰-穿孔整流墙板式、底孔入流-挡板组合式、淹没孔入流-挡板组合式和淹没孔入流-穿孔整流墙板组合式等四种。使用穿孔整流墙板式时整流墙上的开孔总面积为过水断面的6%20%孔口处流速为0.15孔口应当做成渐扩形状。
⑸在进出口处均应设置挡板 高出水面0.10.15m。进口处挡板淹没深度不应小于0.25m一般为0.51.0m出口处挡板淹没深抽格栅池度一般为0.30.4m。进口处挡板距进水清洗集淤井管道口0.51.0m出口处挡板距出水堰板0.250.5m。
⑹平流式沉淀池容积较小时可使用穿孔管排泥。穿孔管大多布置在集泥斗内也可布置在水平池底上。沉淀池采用多斗排泥时泥斗平面呈方形或近于方形的矩形排数一般不能超过两排。大型平流式沉淀池一般都设置刮泥机将池底污泥从出水端刮向进水端的污泥斗同时将浮渣刮向出水端的集渣槽。
⑺高浓度有机废水平流式沉淀池非机械排泥时缓冲层高度为0.5m 使用机械排泥时缓冲层上缘宜高出刮泥板0.3m。
因为当沉淀物以同样速度下沉时,因为有斜板存在,沉淀物有先有后到达,先到达的沉淀物如果积累多了,就会随斜坡下滑,这比自然沉淀来得快,斜板缩短了沉淀时间。
同样斜板也增加了沉淀面积,让更多的沉淀物可以沉降。
所以斜板沉淀清洗隧道管道池相对于传统的平流沉淀池来说由于增加了斜板填料,可以有效增加沉淀面积,提高沉淀效率。
沉淀池是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将密度比水大的悬浮颗粒从水中去除的处理构筑物,是污水处理中应用最广泛的处理单元之一,可用于污水的一级处理、生物处理的后处理以及深度处理。
按水流方向划分,沉淀池可分为平流式、辐流式和竖流式三种。沉淀池包括进水区、沉淀区、缓冲区、污泥区和出水区五个部分。
进水区和出水区的作用是使水流均匀的流过沉淀池,避免短流和减少紊流对沉淀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减少死水区,提高沉淀池的容积利用率;沉淀区也称澄清区,即沉淀池的工作区,是可沉淀颗粒与污水分离的区域;沉泥区是污泥贮存、浓缩和排出的区域;缓冲区则是分割沉淀区和污泥区的水层区域,保证已经沉淀的颗粒不因水流搅动而再行浮起。
自来水处理的原理和流程通常来说是这样的。
街道下水管道清淤首先,原水在水源地通过提升进入水厂。进入水厂之后,会首先进行混凝剂的投加,经静态混凝或者机械混凝之后,进入平流沉淀池或者其他类型的沉淀池,沉淀出水再经过滤池过滤后,经消毒处理就形成了我们通常的自来水了。
ICEAS工艺具以下特点:
a.沉淀特性不同
ICEAS的沉淀会受到进水扰动,破坏了其成为理想沉淀的条件。为了减少进水带来的扰动,一般将池子设计成长方形,使出水近似于平流沉淀池。
b.理想推流性能和污泥膨胀的控制
由于连续进水,ICEAS丧失了经典SB清洗泥沙井管道R的理想推流和对难降解物质去除率高的优点,而且不能控制污泥膨胀的发生,所以需要设置选择区。
c.因连续进水而清掏淤泥池适用于较大型污水处理厂
连续进水不用进水阀门之间切换,控制简单,从而可应用于较大型的污水厂。
与其它工艺相比,ICEAS工艺具有如下优点:
1、占地面积小,土建投资少
ICEAS工艺所有的反应阶段都在同一反应池中连续不断进行,减少了初沉池、二沉池、污泥消化池等构筑物。占地面积小,池体容积少,因而土建投资低。
2、设备少,能耗低
ICEAS技术是一种改进的延时曝气系统,运行时曝气时间短,氧利用率高。另外不需要回流污泥再循环管路系统,回流泵和回流污泥控制设备,因此能耗较其他工艺低。
3、沉淀效果好
ICEAS反应池在沉淀阶段时起沉淀池作用。由于此阶段已停止曝气,只有进水而无出水,沉淀过程处于半静止状态,污泥沉淀时间充分,固液分离效率高。
4、耐冲击负荷,运行灵活
由于是连续进水,每个反应池所承受的水质水量是均等的,因此耐冲击负荷性更强。可以通过调节周期来适应进水量和水质的变化。